“端午”邂逅“六一”,长沙这所小学的孩子们是这样玩的……
“端午”邂逅“六一”,长沙这所小学的孩子们是这样玩的……
“端午”邂逅“六一”,长沙这所小学的孩子们是这样玩的……
常德:有文化(wénhuà)传承的地方
常德(chángdé),古称武陵(wǔlíng)、朗州,位于湖南省西北部,有(yǒu)“川黔咽喉,云贵门户”之誉,武陵山和雪峰山在这里完美收梢,“湖南四水”的(de)沅江(yuánjiāng)和澧水在这里汇入洞庭。常德既是南方民族文化向北延伸的桥头堡,又是北方中原文化向南渗透的前哨站。湖湘文化与荆楚文化(chǔwénhuà)相互作用,形成了(le)常德五音杂陈、多元并举的文化格局,造就了常德儿女上善若水、德行天下的精神品格。时序更替、华章日新,融汇南北的常德在与时俱进的多次蝶变中,成为充满活力、充满魅力的中国中部明珠。
在悠远(yōuyuǎn)的历史长河中,可以看见常德先民“先人一步”的智慧。
彭头山,一个人类文明史上闪光的名字,它把人工(réngōng)栽培水稻的历史拉至(lāzhì)9000年前,出土的大量碳化稻谷壳和(hé)灌溉设施完备(wánbèi)的古稻田,证明了澧阳平原是中国稻作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。在城头山,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城池,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。鸡叫(jījiào)城遗址(yízhǐ)中,发掘出距今4700年的我国目前最早最完整的大型木质建筑,标志着常德率先进入了古国文明发展阶段。
站在郁郁苍苍的德山之上,远望滔滔沅江奔流而(ér)(ér)来(lái)。这里流传着“舜让天下而不受”的传说和“常德德山山有德”的民谣。德音袅袅,召唤着一批批文人墨客寻踪而来。陶渊明把理想的栖居地定位在“武陵人捕鱼(bǔyú)为业”的桃花源,他在《桃花源记》中写道:“……豁然开朗(huòránkāilǎng)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(sāngzhú)之属……”杜甫、李白、王维、刘禹锡、孟浩然、苏轼、袁宏道(yuánhóngdào)等人为寻找这理想中的家园,风尘仆仆而来,留下大量诗篇。
沅水畔的春申阁旁,“战国四公子(gōngzi)”之一(zhīyī)的春申君黄歇曾在此招揽人才(réncái),雄图霸业;“沅有芷兮澧有兰,思(sī)公子兮未敢言”,屈原在传世名篇《湘夫人》中吟唱岸芷汀兰的美好;东晋(dōngjìn)名臣车胤“囊萤夜读”的故事,照亮了一代代读书人的寒窗;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范仲淹幼时见证(jiànzhèng)了洞庭湖的滔天(tāotiān)浊浪和民生疾苦,为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情怀埋下了种子。家国情怀,浩然正气,深深扎根在常德儿女的精神世界。
明嘉靖《常德(chángdé)府志》载“常德府图”。
常德(chángdé)全域(quányù)被纳入湘鄂渝黔革命老区规划范围。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,常德人民写下了慷慨悲壮的历史篇章。
辛亥革命(xīnhàigémìng)中的常德力量强大,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、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、武昌首义三烈士之一刘复基等皆(jiē)为时代先驱。
“延安五老”之一、开国大典主持人林伯渠(línbóqú)从常德出发,留学日本,参加同盟会,自(zì)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,一直斗争在革命(gémìng)的前沿阵地。
“秋收时节暮云愁,霹雳一声暴动。”1927年9月10日,为了(wèile)策应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,常德发动文甲起义,打响了湘西北武装(wǔzhuāng)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,从此沅(yuán)澧大地武装暴动风起云涌。
“纤笔一枝谁与似?三千毛瑟精兵。阵图(zhèntú)开向陇山东。昨天文小姐,今日武将军。”1936年,毛泽东用一首《临江仙(línjiāngxiān)·给丁玲同志》,盛赞(shèngzàn)了丁玲投笔从戎的胆识和勇气。
常德会战抗日(kàngrì)纪念碑前,经常可见市民敬献的鲜花。1943年冬,日寇集结4个师团攻击常德,妄图经由(jīngyóu)沅水直逼川渝(yú)。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,8000将士死守(sǐshǒu)常德,最终战至80余人,可谓寸土寸血,有人将此次会战称为“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”。
1949年秋冬之际,刘伯承、邓小平率二野主力集结常德(chángdé),并在此成立中共中央西南局,拉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。“兵马(bīngmǎ)已动,粮草急行”。常德人民迅速掀起征粮、支前的热潮,先后为(wèi)二野补充(bǔchōng)筹集大米1048万公斤、柴草2008万公斤,还赶制了大量(dàliàng)冬装、被服。邓小平动情地说:“常德人民及时为部队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和(hé)无私的奉献,人民解放军感谢你们!”
始建于战国的常德(chángdé)河街,是文学巨匠(jùjiàng)沈从文心中的“湘西大码头”。他1934年从北京返乡,雇舟溯沅水而(ér)上,写下散文经典《常德的船》。1943年常德河街毁于战火,后“复活”于穿紫河畔。
“我(wǒ)有(yǒu)嘉宾,鼓瑟吹笙。”常德丝弦(sīxián),唱词典雅,悦耳动听。历史上,江浙一带的(de)(de)乐师来到常德,带来了当地的时调小曲,与常德的风土人情和方言融合后,演变成独具风格的常德丝弦。还有高亢嘹亮的常德高腔,堪称常德地方文化的“活化石”;粗犷浑厚的澧水船工号子,展现了常德人民不畏风浪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。
鱼米之乡出美食,擂茶米粉钵子菜。擂茶的历史可追溯到近(jìn)2000年前,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奉命征五溪“蛮”,因水土不服,感染瘴气,饮用当地一老妇献出的祖传秘方“三生汤”后,疫病全消(quánxiāo)。“三生汤”即为擂茶。作为常德人待客的佳肴,擂茶文化赢得了(le)不少点赞,诗人余光中留下过“识得擂茶味,更羡武陵(wǔlíng)人”的咏叹(yǒngtàn)。
“炖钵炉子咕咕嘎,不愿朝中做驸马。”炖钵就是常德(chángdé)钵子菜。钵子菜边煮边吃,先用大火炖,后用小火熬,其味(qíwèi)先是浓鲜,之后干香风味渐出。不管盛夏还是寒冬,常德人餐桌上的(de)炖钵都热气腾腾,就像常德人朝气蓬勃的生活(shēnghuó)。
常德(chángdé)历来就是(jiùshì)繁华的商品集散地,川流不息的沅澧之水,见证常德儿女勇立潮头的矫健身姿(shēnzī)。新中国成立后,常德经济发展不断向前、连攀台阶,“粮仓”“烟都”“纺城”“酒市”“茶乡”成为城市名片。近年来,建成了常德经开区、常德高新区2个国家级(guójiājí)园区,实现了轻工纺织、先进装备制造、食品(shípǐn)加工、数字等产业齐头并进(qítóubìngjìn)的“春色满园”,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列。
桃花源里好耕田。常德(chángdé)一直以来把守护好“洞庭粮仓”作为神圣使命,粮、棉、油、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产量长期(chángqī)居全省前列,常德香米、常德茶叶、常德茶油等一批(yīpī)“德”字号品牌越来越响,全市9个县(xiàn)市区中有8个国家商品粮基地县、7个国家粮食(liángshí)大县,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省第一。
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(wǒmen)的奋斗目标。常德的教育成为金字招牌,医疗卫生服务体系(fúwùtǐxì)不断健全,生态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越扮越靓,沅、澧两水干流水质连续4年(nián)保持Ⅱ类及以上。漫步常德城中,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。
“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。”站(zhàn)在新的起点,常德坚持锚定“三个高地”主攻方向,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奋力谱写(pǔxiě)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常德建设的壮美篇章(piānzhāng)。
(本文原载2024年5月10日《学习(xuéxí)时报》。)
第一章:城鉴·历史沿革(lìshǐyángé)
明嘉靖《常德府志》“卷一(yī)·地理志”载“沿革”(局部)。
清光绪《湖南考古略》“卷二·地部一·省府州(zhōu)县废置(fèizhì)”载“常德府”:元常德路,明仍改府。
“常德(chángdé)”,最早见于《老子》:“天下为溪,常德不离。”又(yòu)见于西汉毛氏《诗·常武》序:“有常德以立武事,因以为戒焉(jièyān)。”北宋政和七年(1117),鼎州设常德军,后升(hòushēng)为常德府。“常德”之名沿袭至今。
常德历史悠久,据考古发现,约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(zài)此繁衍生息。
周(zhōu)宏伟《湖南政区(zhèngqū)沿革》“第六章·第一节”载“常德市”: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。大约春秋晚期,楚人势力进入市境。楚悼王后期(前389—前381),始置(shǐzhì)洞庭(dòngtíng)郡,下辖有索县(治今市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)、临沅县(今市武陵区(wǔlíngqū)东)。索县并为洞庭郡郡治。今市地属索、临沅二县。
公元前223年,秦灭楚,仍置洞庭郡,索县、临沅县仍隶之。索县仍为洞庭郡郡治。今市(jīnshì)地(dì)属索、临沅二县。
西汉高帝五年(wǔnián)(前202),洞庭郡更名为武陵郡,下仍辖索县、临沅县,隶荆州(jīngzhōu)刺史部。索县仍为洞庭郡郡治(zhì)。今市地属索、临沅二县。
东汉初因(chūyīn)之。建武二十六年(50),郡治由索县西迁临沅县。阳嘉三年(134),荆州刺史部移治于(bùyízhìyú)索县,更名(gēngmíng)汉寿。今市地属临沅、索(汉寿)二县。
三国时(shí),东吴仍置武陵郡,下仍辖有临沅(línyuán)、吴寿(由汉寿更名)二县,临沅为郡治,隶荆州。今市地属临沅、吴寿二县。
晋改吴寿县复名(fùmíng)汉寿县,临沅县仍之(zhī),并为郡治,仍隶荆州武陵郡。今市地属临沅、汉寿二县。
东晋因之。今市地属临沅(línyuán)、汉寿二县。
南朝时(shí),刘宋仍置临沅、汉寿(hànshòu)二县,隶武陵郡(jùn)。孝建元年(454)分荆、湘、豫三州地新置郢州,武陵郡改隶之。临沅皆为郡治。今市地属临沅、汉寿二县。
齐因之。今市(jīnshì)地分属临沅、汉寿二县。
梁时(liángshí),析长沙、武陵(wǔlíng)二郡置药山郡,并改汉寿县为药山县,以为郡治,隶郢州。今市地属临沅、药山二县。
陈天嘉间(560—566)分荆、郢二州置武州,太建间改名沅州(yuánzhōu),武陵郡、药山郡改属之,临沅(línyuán)(línyuán)、药山二县随之。今市地属临沅、药山二县。
隋平陈,改武陵郡名朗州(后又复称武陵郡),改郡治临沅县名武陵县,析药山县入武陵、龙阳(lóngyáng)二县。今市地属(dìshǔ)武陵县。
唐武德四年(621),平萧(píngxiāo)铣,置朗州(lǎngzhōu)。天宝元年(yuánnián)(742),改为武陵郡。乾元元年(758),复为朗州。初属江南西道。天宝初,割属山南东道。武陵县隶之。今市地属武陵县。
五代置武陵(wǔlíng)县不改,隶朗州。今市地属武陵县。
北宋时,改朗州为鼎州,领武陵、桃源、龙阳3县,先后属(shǔ)江南西道、荆湖(北)路。宋徽宗政和(zhènghé)七年(1117),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。今市地属(dìshǔ)武陵县。
南宋建炎四年(1130),升(shēng)常德军节度使为鼎、澧州镇抚(zhènfǔ)使。绍兴元年(yuánnián)(1131),置荆湖北路(lù)安抚使,治鼎州,领鼎、澧、辰、沅、靖五州;三十二年(1162),罢。乾道元年(1165),以宋孝宗未登位时于此为藩王,升鼎州为常德府,统领五州,并领武陵、桃源、龙阳(lóngyáng)、沅江4县。今市地属武陵县。
元至元十二年(1275),置常德府安抚司(ānfǔsī)。十四年(1277),改常德路(chángdélù)总管府,治武陵县(xiàn),置录事司。领武陵县、桃源州、龙阳州。隶湖广(húguǎng)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。今市地属武陵县、录事司。
1364年,朱元璋改(gǎi)常德路为常德府,领武陵等4县。有明(yǒumíng)一代,常德府隶湖广布政司。今市地属武陵县。
清初因之。康熙三年(1664),湖南“省”(布政使司)成立,常德府(fǔ)领武陵、龙阳等(děng)四县,隶岳常澧道。今市地属武陵县。
民国初,废府存道(dào),武陵县改名常德县,先后隶岳常澧道、武陵道,并为道治。1922年,废道制,县直辖(zhíxiá)于省。
1949年(nián),析常德(chángdé)县城区设常德市;1988年,原常德市改为武陵区,原常德县改为鼎城区。
【六省通衢,五溪(wǔxī)要害】
清光绪《湖南通志(zhì)》“卷八·地理志八·疆域”载“常德府”:旁通溪峒(《宋史·地理志》)。沅水(yuánshuǐ)演迤,阳(yáng)山雄峙(袁申儒《三亭记》)。南楚上游,重湖旧壤(《方舆胜览》)。左包洞庭之险(zhīxiǎn),右控五溪(wǔxī)之要(《武陵志》)。荆渚唇齿(《元(yuán)统志》)。山林蓊郁,湖水浚阔(《武陵集》)。六省通衢,五溪要害(胡文焕《风土记》)。
【东曰(yuē)永安,上南曰神鼎,下南曰临沅,西曰清平,北曰拱辰(gǒngchén),西北曰常武】
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“卷四十一·建置志一(zhìyī)·城(chéng)池一”载“常德府”(局部):常德府城滨沅(yuán)水之阳(《府志》)。六国时,楚遣张若(zhāngruò)筑城拒秦(旧《志》。案:张若,秦将司马错所遣以伐楚者,旧《志》误)。即今(jīn)城府(chéngfǔ)址也。后(hòu)唐沈(shěn)如常于城之西南百步东南一里,各造二石匮,以捍水固城。宋元丰间,李湜开沟渠,置斗门(dǒumén),后并圮毁。元至顺三年,路尹璘不花筑土城。明洪武中,总制胡汝即旧城修之。六年,指挥孙德辟旧基,垒以砖石,覆以串楼。高二丈五尺,周千七百三十三丈。门六:东曰永安,上南曰神鼎,下南(xiànán)曰临沅,西曰清平,北曰拱辰,西北曰常武。南临(nánlín)大江,东西北濠环之。明末,督师杨嗣昌重筑,高三丈,雉堞城楼俱极壮固(旧《志》)。国朝顺治、康熙间,修建城门楼(《府志》)。乾隆三十一年、四十八年城圮于水,知县(zhīxiàn)王永芳、邓谦利补修(bǔxiū)。道光中,城屡圮,知县卢尔秋(lúěrqiū)、熊浦云、知府刘兆璜先后修复。咸丰十年,城又圮,知府恽世临重修(《武陵县志》)。
清辜天祐《湖南乡土地理(dìlǐ)教科书(jiàokēshū)》“第三册·第二课”载“常德府总论二”:常德府城,即秦张若城遗址,周九里十三步,高三丈,辟六门,城滨沅(yuán)患水,有石柜五以捍狂澜(kuánglán)。湖南提督、常德府武陵县均驻此,人口约二十五万。学校有西路(xīlù)师范、中小各学堂。商业繁盛,巨贾云集,为西路之冠。光绪三十一年,奏开为通商(tōngshāng)港,有英日汽船往来,日商已于城内开店贸易。
秦昭王三十年(前277),秦将白起伐楚,占据今常德(chángdé)市(chángdéshì)后留(hòuliú)其部将张若驻守,所筑城垣名张若城(ruòchéng)。城西又有司马错城,与张若城相距1000米,同张若城“以扼五溪(yǐèwǔxī)咽喉”。东汉建武二十六年(50),梁松为镇压“五溪蛮”,加修张若城,移武陵郡(jùn)治至此。三国时,吴将潘浚取武陵郡,以“郡城大,难固”,始筑障城。南宋宝庆二年(1226),宣抚使韩宣以“常德城守不固”,筑城于德山,因处沅江之(zhī)南,名南城(今望城坡),为常德之屏障。景定四年(1263),吕文德在今常德市加修城垣,疏通护城河,始建六门(东为永安、东南为临(lín)沅、西南为神鼎(shéndǐng)、西为(xīwèi)清平、西北为常武、北为拱辰),城南临沅水,东西北三面环以濠池,又东、北两(liǎng)门置月城,拱辰、常武两门外置石桥及三斗门。
元延祐六年(1319),常德(chángdé)路(chángdélù)监哈珊于临沅门(línyuánmén)至官码头中心处建石柜,长35米,宽(kuān)25米,高6.63米。至顺三年(1332),常德路监£璘不花筑土城未就(jiù),由军师蒋大不花续成。龙凤十年(1364),朱元璋命总制(mìngzǒngzhì)胡汝维修旧城。明洪武(mínghóngwǔ)六年(1373),常德卫指挥孙德再辟张若城旧基,垒以砖石,复以串楼,城高2.5丈(8.3米),周长1733丈,串楼158间,雉堞3248垛;作六门:东为朝阳(zhāoyáng),西为清平、小西,南为(nánwèi)上南、下南,北为拱辰。永乐十三年(1415),指挥李忠(lǐzhōng)重修城垣,并在其上加修望楼。正德二年(1507),指挥段辅修筑江岸城墉。正德十一年,指挥陈鼎重建西门城楼。次年(cìnián)大水,城废。嘉靖十三年(1534),通判聂璜重建清平门城楼。翌年,指挥周东修砌府学前城垣,复于(fùyú)城下(chéngxià)垒石为堤,高8尺,亘延如城。崇祯(chóngzhēn)四年(1631)七月十七日半夜,常德发生地震,“城屋崩坏,墙垣尽倒”。崇祯十年(1637),兵部尚书杨嗣昌奏请(zòuqǐng)加修城垣,并在上述石柜处城垣上建垛5个,三年竣工。5垛并立,中峰突兀,两翼相对,形如笔架(bǐjià),后称笔架城。清顺治十四年至康熙九年(1657-1670),临沅、神鼎、北门、下南门(nánmén)、调元楼得以重建。
清乾隆后,城垣屡废屡复,至民国初,基本保持明(míng)、清时期规模。
——清章学诚为毕秋帆制府(zhìfǔ)撰《常德府志序》(节录)
常德为古名郡,左包(zuǒbāo)洞庭,右(yòu)控五溪,战国楚黔(qián)中地,秦楚争衡,必得黔中以为橐钥(yào);所谓旁摄溪蛮,南通岭峤,从此利尽南海者也。后汉尝移荆州(jīngzhōu)治此(zhìcǐ),盖外控诸蛮,则州部之内,千里晏然。隋唐以来,益为全楚关键。五季马氏既并朗州,而后屹然雄视,诸镇莫敢与抗矣。盖北屏荆渚,南临长沙(chángshā),远作滇(diān)黔门户,实为控要之躯,不其然欤?我朝奕世承平,蛮夷率服,大湖南北,皆为腹地。康熙二十二年,满州将军驻防荆州,遂移提督军门,弹压常德。后虽分湖南北为两部院,而营制联络两部,呼吸相通,故节制之任,仍统于一。
余承乏两湖,尝按部常德,览其山川形势,慨想秦汉通道以来,治乱机缄,割制利弊,与夫居安思治,化俗宜民之(zhī)道,爰进守土(shǒutǔ)长吏,讲求而切磋究之。知府(zhīfǔ)三原李君大霳(lóng),悃(kǔn)幅吏也。六条(liùtiáo)之察,次第既略具矣。府志辑于康熙九年,故册荒陋,不可究诘;百余年之文献,又邈焉无徵;于是请事重修。余谓此能知其大也。虽然,方志遍寰宇矣,贤长吏知政贵有恒(yǒuhéng),而载笔之士,不知(bùzhī)辞尚体要,猥芜杂滥,无讥焉耳。即有矫出流俗,自命成家,或文人矜于辞采,学士侈其搜罗,而于事之关于经济,文之出于吏裁,则未之议也。
夫志不特表章文献,亦以辅政教也。披览舆图,则善德、桃源之(zhī)为山镇,渐、潜、沧浪之为川泽,悠然想见古人清风,可以兴起末俗。爰求前迹,有(yǒu)若马伏波、应司隶之流,制苗蛮于汉世(yúhànshì);李习之、温简舆其人,兴水利于唐时;因地制宜,随时应变,皆文武长吏前事之师。考古即以征今,而平日讨论,不可以不豫也。盖政之有恒与辞之体(cízhītǐ)要,本非两事,昧于治者不察也。余故因李君之知(zhīzhī)所务也,而推明(tuīmíng)大旨,以为求治理者(zhìlǐzhě)法焉。
清同治二年《武陵(wǔlíng)县志》载“府城图”。
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“卷(juǎn)四十一(sìshíyī)·建置志一·城池一”载“武陵县古城考”。
民国(mínguó)傅角今《湖南地理志》“第五编·市县志略·第三章·沅水流域·第三节·常德县”载“县城(chéng)概况”:县城,濒沅水北岸(běiàn),略作三角形,城壁周1.733丈。门六:东曰东安;下南曰临沅;上(shàng)(shàng)南曰神鼎;西曰清平(上四门自东向西,皆濒沅岸,通各(gè)码头),小西曰常武;北曰拱宸。相传因纪念(jìniàn)东门胡阁老,北门杨阁老,于二门之(zhī)外,皆筑围城,以昭奇异。惟考东北两门月城,乃明洪武六年常德卫指挥孙德所筑,崇祯十年郡人(rén)杨太傅嗣昌重建城垣,所谓纪念,或系讹传。西南城上,有笔架堆三,沿称“笔架城”。按此城之筑,始自周赧王三十七年,是年秦昭王遣白起伐楚,取黔(qián)中地,楚人张若筑城以拒秦,旧《志》,在县东百步,今城疑即旧址也。城内外分为四坊:东曰宣化坊,东门属之;西曰庆丰坊,上南门及小西门属之;南曰珠履坊(lǚfāng),三南门至河街属之;北曰绣衣坊,北门属之。本市因踞沅江之尾闾,得洞庭沅水之便(biàn),湘西货物多集散于此,为鄂间(èjiān)交通之要冲,湖北之棉布杂货洋货,由此输入(shūrù),上游之桐油木材等, 由此输出(shūchū),自清光绪(qīngguāngxù)三十一年(1905)奏准开埠以来,商况堪称繁荣(人口(rénkǒu)约十万)。惜地势低洼,常被水浸,当涨溢时,下南门常闭至半月之久,居民俱感痛苦,故近年有将商场迁移德山之议。
——明弘治《武陵县志(xiànzhì)序》(节录)
武陵,楚南上游之(zhī)地,左包洞庭之句廉(lián),右扼五溪之要害,沅江演迤于其南,阳山雄峙于其北,林麓蓊郁,湖水渊浚,盖古(gàigǔ)之黔中也。汉初(hànchū)改武陵郡,亦曰义陵。东汉为临沅县,隋改为武陵县,唐属朗州,宋属常德府,元属常德路,国朝因之。
夫武陵,古昔为荆楚之僻隅,自汉(zìhàn)以来,不得为通都。然俗尚淡薄淳朴,少宦情,知节义(jiéyì),有虞夏之遗风。其间人物名流,固有珠履三千而(ér)豪侠一时,哀形《九歌》而骨鲠终身者;有博学(bóxué)潜默,屡辞征聘,天才过人,一代谈宗(yídàitánzōng)者;有克服五溪,惠爱无穷,同居数世,孝义可尚者。抚卷肆目,不能无思今怀古之叹。是盖一事之善,固未足以深论者(lùnzhě)。
若乃善卷,身际唐虞,固以让天下而勿取,冬一裘,夏一葛,出而作,入而息,逍遥于(yú)天地之间,举万物不足以撄其心,是诚何如气象也。昔者,董子称之:尧舜德彰而身尊,善卷德积而名显,善在(zài)是则(zé)尧舜之道在是矣(yǐ)。在唐,刘禹锡有诗谓(wèi):践先王之遗迹,颂(sòng)先王之高风,贪者(tānzhě)廉,懦者立,盖自勋华以及于今日矣。至宋(sòng),朱子祀其祠,亦谓:先生之道,不可一日无。苟得之以致君,得之以泽民,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,使是民为尧舜之民。奈何淳风日降,世道益迁,交战于富贵利达之场,不知道德为何物。谓众人熙熙(xīxī)如登春台,如享太牢者奚限。虽然,所性无与于外物,初无圣贤愚不肖之分也。特上(tèshàng)无所以教,下无所以学,习气为之拘,物欲为之累,是故相去之远,始有十百千万(shíbǎiqiānwàn)无算之等耳,岂性也哉?
是志一作,吾知家传而户喻。凡生于(shēngyú)斯,游于(yóuyú)斯者,思乐仰止,感发而兴起,自有不可已焉者。将见浇风日淳,颓俗日敦(rìdūn),绝巧(juéqiǎo)而弃智,见素而抱朴,尧舜之治,予谓可望其复见矣,岂曰小补云乎。夫知者当务之为急,侯之是举,庸不止急所当务者矣。
明嘉靖《常德府志》“卷三·地理志·坊(fāng)乡·本府”载(zài)“河街”:南门外,临江,商贾辐辏之所。
欧阳晓东、陈先枢《湖南老街》载“常德老街”:徐家(xújiā)祠堂、甘露寺(sì)、永安街、府庙(miào)正街,岩桥(yánqiáo)、回回岗、小中营、延寿寺,武陵路,临沅街、汉寿街、北门正街,鼎城路,大(dà)高山街,烈士街,府坪巷,德山街、德山路、善卷路,青阳阁,三闾桥、三闾港,下南门,落路口,皇经阁、盐关,莲花池,枉渚,望城坡,丹砂井,丝瓜井巷,四眼井(sìyǎnjǐng)巷,笔架城等。
常德河街是以沅水边的(de)原(yuán)河街为原型,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穿紫河畔打造的一条特色古街,由麻阳街、小河(xiǎohé)街、大河街、天润广场4部分构成。麻阳街一侧房屋依城墙而建,临河一侧多为木结构吊脚楼;小河街全长300多米,建筑(jiànzhù)采用(cǎiyòng)砖木结构,主要(zhǔyào)经营小吃和特色餐饮;大河街为1000米大街,建筑还原1943年前的洋行、店铺和住宅,以四合院和窨子屋为主。新建的河街长1.5公里。

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